当加密市场卸妆后,我们终于可以聊聊素颜经济学

熊市来了,终于可以放心聊聊加密市场而不会被当成“币圈KOL”(现在这名头算骂人了吧?)来拉盘的。

这个行业最悲催的是,当人们用”Web3″这种充满未来感的概念包装整个行业时,我总忍不住觉得是自欺欺人。诚实点吧:你手机里真正称得上”Web3应用”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我们小区物业开发的垃圾分类App使用频率高。

这个行业最魔幻的现实在于——当你在推特上激情讨论”去中心化治理”时,现实中的加密市场正在上演着更诚实的达尔文游戏。毕竟没人会为了治理投票权去抢购土狗币,但绝对有人会为了一夜暴富假装关心DAO。

提到土狗,那么就来个思维实验:假定明天所有山寨币消失,区块链技术还会剩下什么?答案可能是比特币和…呃。

几轮牛熊过去了,这个行业依然在反复验证一个暴论——中本聪可能不小心创造了技术史上最成功的单功能产品。

从技术宅的玩具到萨尔瓦多的法币,BTC完成了一个反常识的价值跃迁:它越是被证明不适合当货币,反而越是坐稳了”数字黄金”的宝座。就像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市场也永远治不好对”价值存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而在应用方面,我们则经历了这些奇异的过程:

  • 声称要颠覆传统金融的DeFi,最终进化成了杠杆永续合约赌场
  • 标榜数字所有权的NFT,最持久的应用是卖jpeg和炒虚拟土地
  • 号称要建立新社交范式的Web3,至今没跑出一个能打败Discord的dApp

区块链开发者们似乎陷入了某种技术宅的强迫症:既要保持去中心化的”政治正确”,又要追求媲美Visa的交易速度,还得确保安全性万无一失。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执念,活像在麦当劳点一份零卡炸鸡套餐。

于是我们看到了魔幻的技术进化路线:

  • ETH派系在扩容路上艰难长征,活像背着十字架的技术苦行僧
  • SOL派系直接把服务器托管到华尔街,成功把自己变成”去中心化程度仅供参考”的缝合怪
  • 新公链们集体患上创新PTSD,开始复读”我们的生态其实不一样”

有趣的是,当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还在为5%的去中心化纯度撕逼时,市场已经用MEME币的狂欢给出了黑色幽默的回应——既然都是赌博,干嘛不选那个筹码更刺激的?

我不算是一个交易者,也不算是一个参与者,至多算是个Holder —— 尽量多囤一些BTC,而不是频繁的参与交易和各种所谓生态,有时会参与交易来验证下新想出来的技术,比如最近的AI辅助决策盯盘,但仅此而已,我的策略很简单:

  • 把90%的仓位留给BTC——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足够古老
  • 用10%的仓位参与市场行为艺术,权当是一场付费的人间观察
  • 把币提在冷钱包才算是我的币

那些穿越牛熊的古老智慧依然有效:

  •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在别人杠杆爆仓时捡便宜筹码
  • 区块链改变世界?先改变项目方跑路时追回资产的可能性
  • Web3革命?等你的dApp日活超过小区物业App再谈

作为写代码的技术人,我依然期待看到真正的区块链应用诞生——就像大家始终相信人类某天会登陆火星,虽然大概率不是用PPT里画的那艘飞船。只是当下一个牛市来临时,希望大家至少能区分:什么是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什么是韭菜田里的新型化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