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Podfest,好像已经连续参加三届了,与注重听友与主播互动的北京播客节相比,Podfest则更侧重于行业的分析与展望。2021是个微妙的年头,过去一年播客经历了一个小浪潮,但也在年底开始展露出了一些颓势:很多播客在“七个月定律”作用下逐渐停更,而在年初挥舞着大旗进入播客领域的大厂们,似乎也悄无声息了,停止运营的蜻蜓群岛、被整顿的百度随音、已经看不到运营痕迹的快手皮艇,都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定律:播客与资本、流量毫无关系,钱和流量都没法让这个“行业”壮大起来,获得如其他媒介形式一样的关注和流量。
所以今年的Podfest其实很受关注,主播们都希望在这里得到一个答案:接下来,播客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由几个行业圆桌来组成,具体都聊了什么,相信大家在各处都能找到,就不一一介绍了,只给出我认为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
- 开场第一个圆桌有鲁豫和梁文道,从媒体人、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播客,恍惚中感觉像是穿越到了10年前的凤凰卫视,在看他们的录制现场,说的啥其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唯一有印象的是鲁豫提到自己是播客的重度听众,而且是用小宇宙来听,给小宇宙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 喜剧专场可能是唯一一个毫无尿点的环节了,与其说是行业分享,不如说是一场单口喜剧专辑,印象深刻的是教主的那句话:一万个停更播客托起了我们这个头部播客(大概意思),做播客,应该坚持更新下去,这点深以为然。
- 商业专场讨论了播客的商业可能性,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位嘉宾也没有给出啥更新的观点,而他们的商业背景背后,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缺位,也成了我眼里全场可能唯一的槽点。
在我看来,整场最佳应该还是小宇宙的分享,产品负责人(最近的Title是CEO)kyth给大家讲了小宇宙最近一年做的事情:小宇宙Studio和播客名片,前者给主播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播客制作工具,类似是一个在线版本的Audition,但只保留了小宇宙认为播客作者最常用的功能,而播客名片则是一个可以方便主播推广、分享自己节目的入口,可以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更适合的地方。这两个功能确实解决了一些肉眼可见的痛点,但在我看来也有一些还需要斟酌和优化的地方。诸如,小宇宙Studio的在线形式是否真的能提高编辑节目的效率,毕竟一个小时的多轨录音文件就要几个G,先传到线上的工具上,再做编辑,是否会影响工作效率。更广泛意义上,现代音频制作工具,提供的更多的是工程能力,而不是剪辑能力,这样的在线工具如何在工程角度给主播、播客团队提供协作、共创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分享音频让嘉宾来听和写批语),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挑战,目前我们还没见到类似的产品能搞定这些事情,更进一步,如果只是提供了“在线剪辑”能力,那这个产品留住用户的门槛在哪里呢?当然就产品本身而言,我觉得确实满足了不少主播的基本需求,而会不会被大家普遍用起来乃至产生粘性,恐怕还要做更多事情。我们也注意到喜马拉雅等播客平台也在做类似的工具,可问题是,播客内容的创作门槛,真的是在编辑工具上么?
而播客名片,其实可以理解成一个播客的Landing页,主播可以通过设置,在这个页面上展示播客的更多收听方式、精选三期“入坑”节目来吸引新听众关注播客,进而通过导流到小宇宙的注册页面来试图留住用户。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什么难度,但本质却是在考验团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是对内容的世界观。小宇宙认为,内容应该完全属于创作者,这个点上我是非常赞同和敬佩的。在这个内容观框架下,才可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把节目在其他平台的收听方式,乃至主播的公众号等联系方式都放上去,而不怕用户和内容“流失”到其他平台。这可能是定义播客下一场的里程碑:真正从平台、客户端的角度确立了主播对节目的所有权和播客的开放、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看似是个Landing Page,但其意义可能是非常深远的。当然这个功能也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是否可以让主播跟踪流量来源,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工作,比如能不能优化用户留存的流程,现在引导注册小宇宙的流程还是太长了,如果用户在中途关掉这个分享页面,就意味着“失联”,换句话说,这个转化漏斗还是存在太“细”的节点,在体验层面可能还要做更多优化才行。
本届最惨仍然是喜马拉雅,虽然是大会的赞助商,但毫无意外的几乎被每场分享的嘉宾吐槽他们的产品观和运营上的各种问题,甚至快要成了一个“梗”。
播客从无到有,兜兜转转折腾了快10年了,而今天,大家关注的仍旧是“怎么赚钱”、“怎么获得用户”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难受的事情,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样的“慢”节奏才造就了播客今天独有的用户群体和比起那些流量网红更有意思的主播和内容。感谢Podfest来整合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让创作者们又一次理解了这样的不同,比起精心策划的嘉宾和分享,这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