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RSS这个“古董”

下午潘乱说要搞直播聊聊RSS,拜播客这个同样是半拉古董的媒介所赐,RSS在播客领域的应用还在持续,大量的播客内容还在依靠RSS分发。而我们的声湃业务,也误打误撞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RSS托管服务商,尽管托管的内容全部是播客。所以主动跟潘乱说可能可以补充下我们这几年对RSS的认知,也帮助大家了解下这个古早协议的现状。

在曾经的web2.0时代,RSS是个很“性感”的存在,它能够不依赖任何网站的中心化分发,把内容”推“到用户自己选择的各种阅读器、客户端里面,可以根据各种喜好和编排来订阅、获取,甚至重新整理一个新的RSS再发送出去(那时叫合烧)。听起来简直是太美好了——作者只需要创作好内容,点一下发布,所有人就都收到了你的文章、音频,不需要依赖任何中心化的平台,也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彼时,诞生了好多RSS客户端和阅读器,比如Google Reader ,国内的鲜果、抓虾,还有一众客户端,一时间,大家纷纷以拥有一个“RSS”为荣,围绕RSS也诞生了好多周边的产业。

好景不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慢慢的,RSS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各种网站上了,转而是各种app、公众号构成的封闭生态,大家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容放在RSS上面了,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少数派取消了全文RSS的输出,一时间引发了不少的讨论,根据老麦的说法,跟平台与流量相关——越来越多的平台利用RSS的”开放”,去抓取他们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页面,进而提高自己的搜索引擎权重,反而原创内容变成了搜索引擎里面的次要链接。按老麦的原文讲:这些巨头们,就像数张拉起的大网,阻断原创内容平台去触达用户,同时又利用你的原创内容来丰富他们的信息库,再通过强制下载客户端,捕获各个领域的用户。

我想,这该是RSS慢慢“没落”的主要原因,大家太需要流量了,平台太想把流量放在自己的小院子里面了,而作者,也更希望平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流量,转而去不厌其烦的把自己的文章复制粘贴到每个平台的后台里面。。。

平台有意义么,当然有。平台提高了内容的分发、发现效率。但反过来,一定意义上,平台拥有了对内容的“定价权”,以及对什么是好内容的“定义权”,一方面,这让平台更有效率的获取到流量和用户,而另一方面,让不被平台“喜欢”的内容越来越难于被发现,毕竟,平台的算法甚至人工推荐不可能兼顾每个小众的内容需求,他们只能看数据、看大流量来自哪些内容,而这,往往对垂类的作者是不那么公平的。

其实这个话题有点类似于潘乱之前关于推特的那个话题,你是希望保有更传统的内容分发方式,还是拥抱平台和算法,这决定了你获得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流量”,而哪个对你而言价值更高,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目的,无可厚非。

而当下,其实仍然有不少的作者更愿意保有RSS这个分发方式,甚至是更古早的newsletter来联系用户,把他们留在自己的私域关系里面,而不是把分发内容的权利,甚至决定内容是否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权利完全交给平台。RSS有天生的特点:一经分发,永不消失。大家都可以任意的保存、镜像、合烧你的文章,你的内容不再会因为一个平台的好恶甚至是更直接的商业利益而消失,你的分发会更自由,但代价是,你要自己想办法完成让用户找到你的这一步,因为,Google Reader 之后,已经没有普遍可用的、面向普通人的免费RSS客户端了,而哪怕有这个客户端,内容的发现也需要依赖读者个人的更多技巧,而非不断的上划上划上划上划就可以解决的。

人类永远是懒惰的,算法驱动的平台,让流量匹配上了内容,而我们失去的,是决定我们能看到哪些内容、主动找到内容的技能,而作者,更失去了直接面向读者的机会:没有平台给你流量,你的内容就啥也不是。而一旦你的内容跟平台有了商业冲突,那么你可能就消失了(做过小红书的同学,应该知道我在说啥)。

说回开始的播客,很幸运,播客目前还在保有这个古老的协议,也正因为RSS的几乎普遍的使用和共识,让内容的广泛分发更容易,让播客作者有了一些与平台议价的可能性,我们绝少看到播客平台会因为涉政、涉黄等红线以外的原因下架节目,因为这么做通常是徒劳的,节目早已被广泛分发出去了,用户会在其他平台收听,下架、降权的“惩罚”作用在播客领域不那么管用了。

而越是头部的播客,则越看重RSS的独立性,这样的倾向也导致声湃托管的基本都是一些头部节目,他们更关注内容分发的独立自主,而并不会将内容放在某个平台,用平台提供的RSS分发,因为一旦这个平台下架他们的节目,他们无异于被全网下架。

当然,RSS这个古老协议也有字面意义上的“古老”问题,从技术角度看,RSS的问题比较多,而由于其应用场景慢慢的消散,大家去改进他的动力也不足,这是个非常大的技术挑战。播客客户端Moon FM的创始人就提及,某个经典播客节目由于时间太久、更新期数太多,导致RSS文件的字节数很大,变得很难处理,而这,只是RSS现在存在技术问题的一部分,缺乏通知机制、分页机制、基于xml的格式过于臃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这个协议目前还存续着,还在被一些“老”家伙使用着,而从业者也在不断的在服务端给这些问题打上一个个的补丁。比如苹果播客就支持了分块抓取RSS,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RSS文件过大的问题、小宇宙则加上了failover机制,确保RSS分发的播客的可用性和播放的稳定。

我并不是一个RSS的狂热追随者,与平台化和算法化的分发方式相比,RSS在今天的效率确实有所不及。如果你需要考虑商业问题,平台是无法绕开的关键。然而在我看来,即使在算法至上的时代,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自留地——也就是RSS。这是真正属于你的,最后一块私有领地。

本文只通过RSS分发。

淄博感受

受到喜马拉雅FM和淄博市政府的邀请,去了趟淄博,全程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官方只提供了交通工具和食宿,不涉及任何费用和身份曝光),“暗访”了火了半年的淄博。

很多感受在节目里已经说了,大家可以点击上面的链接来听,说点节目里没提到的感受:

  • 作为之前没啥名气的三线城市,虽然是齐国故都,但早就跟其他故都一样被大众淡忘了,能靠着烧烤作为引流手段,火到今天,而且能接住这波流量,实在不容易。
  • 烧烤吃多了受不了,而且夏天+炭火真的太热了,吃个热闹就好了,尤其是卷饼的吃法,大多数现代人可能三张饼下来就撑了。
  • 大多数烧烤摊的烧烤酱是天津产的,意料之内。
  • 齐文化博物馆和周村是最值得看的景点,其他人工景点,只能说各有所爱吧。网红景点太多了,实在难以在其中脱颖而出。
  • 交通是个大问题,每个景点之间距离车程都要超过40分钟,很多地方还不通高速,不知道当地打算如何解决,都靠自驾也不是不行,但在国内的旅行人群占比中,自驾还不算多数。
  • 游客的住宿、吃喝需求还是在最基本的满足层面上,比如,转遍大街也很难买到无糖可乐。除了一些网红打卡点可能会买到现制咖啡(而且不便宜),街边小店货架上的东西还很三线,甚至发现一些雷碧那类的“致敬”产品。稍高端的连锁酒店也很稀缺,市中心没有,走到周边景区,更是没有。
  • 当地人真的很好,善意满满,至今我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做到的,或是此前因为这个地方不出名,大家都没有发现?

What will China’s app filing policy bring?

The problems with China’s app filing policy are not so much that they affect individual developers, as the policy does not actually prohibit individual developers from registering. The most concerning aspect is that this policy has built a wall that blocks all foreign-based apps from entering the country, regardless of their functions and purposes.

According to publicly available policies, this app filing policy follows the “ICP Filing Policy” launched more than a decade ag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is policy was to establish binding connections between websites and their operators or providers, allowing for rapid blocking of “illegal” information. However, we should notice that since internet sites themselves are open systems, it is impossible to block all websites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GFW). This applies to overseas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ources, public websites,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etc. that the government considers as “harmless”.

However, the app ecosystem is closed. If the filing policy is implemented and apps without registration cannot be used in China, a more stringent wall than the GFW is established, prohibiting all foreign apps that lack the conditions, willingness, or even knowledge about this policy. In the end, this disconnects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us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letely – even if you simply want to download Yelp to look up food guides abroad, it becomes im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closed iOS ecosystem, which does not support package installation, this would be an insurmountable problem.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 “ICP Filing System” does not allow foreigners or foreign companies to register and submit filing information. We do not know whether this requirem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app filing policy.

开启你的出海之旅前,必做的四件事

最近因为公司业务上的需求(很多海外客户要来录制播客),以及我们自己出海业务的需要,比如 ChillPubGPU4US 这几个项目的推进,都需要我们尽快把出海之前的一些工作准备好,所以就帮助大家趟了下坑,并且把这个经历分享给大家。

这篇文章适合有出海需求的个人、独立开发者、企业阅读,会告诉你开始业务之前,怎样建立你的海外(主要是美国)主体,完成必要的税务、金融方面的准备工作,为收付款、纳税、积累信用记录做好准备。这些都是在海外展开业务的必要条件。

其实业务出海之前要做的事情蛮多的,但我仅就必备的、开始阶段就要准备的一些工作来分享。以下步骤和执行流程在2023年8月实测有效,不排除后续会因为政策变化发生改变。就我而言,还是希望大家尽量快速的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无论你是否有出海的打算和需求。就像我在2018年就建议大家尽快申请一个美国签证一样。

获得美国手机号码

获得一个原生的美国手机号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此后几乎所有服务都需要你提供一个手机号来注册、验证。而有些机构是不接受类似Google Voice 这种虚拟号的注册的,所以就需要你要拥有一个实体、原生的美国手机号。我们测试了一些美国号码后,推荐Ultra Mobile Paygo手机卡,这个卡的特点在于:

  • 有实体卡,淘宝可买到,即插即用
  • 支持wifi-calling,在国内只要有wifi环境就可以使用,而且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漫游费用的,虽然有限时,但收短信是足够的
  • 每月只需要3美金的月租,相对比较划算和稳定

关于这个卡,这里有个教程,大家可以看一看。注意,这个卡对iPhone手机相对友好,安卓用户要谨慎选择,很多国产安卓是不支持wifi-calling服务的。

有了手机号码,你就可以开始下面的步骤了。

开立美国银行账户

拥有一个美国的银行账户是所有事情的第一步,有了这个,你才有可能在美国收付款、激活stripe、paypal这样的支付平台的外区账号等。特别是最近类似OpenAI这种服务又不能支持个别地区的信用卡,这个步骤就显得尤其重要。

开立美国账户其实既容易,也难。如果你肉身抵达美国本土,开立银行账户基本都不是难事,以华人集中的地区的BOA、CITI为例,基本上都可以走进银行、找到说中文的客户经理很快的办妥。但问题在于,近些年中美航线的机票实在太贵了,而且很多人还没有申请美签,所以如何远程开立一个银行账户就成了问题。

实际上,几乎任何银行都可以在线申请账户,但如果你不是常住居民(RA),法律上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即便成功了,账户也大概率会被关闭,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尝试这种无用功。对于经济上不是特别宽裕的同学而言,我其实只推荐华美银行(Velo)的业务。你可以去下载一个Velo的应用,然后按提示注册就行了。地址可以写你国内的地址,届时会把有关的文件、借记卡寄到国内来,相对更加方便。而且华美是一家华人银行,有中文客服,这点也非常重要。

注册完毕后记得要给账户打款激活才行,如果超过一定时间不打款,账户会被关闭,且只能你肉身抵达美国时才能处理,务必要留意这个问题,免得账户被关闭后没有回旋余地。

但是,华美的问题在于账户管理费,如果你不在账户保有2500美金以上的余额的话,就会被收取不低的月度管理费。也就是说,你至少要准备3000美金以上的费用来激活账户,其中一些用于消费,另外一些用于“保号”。而如果你在本土开户,一般这个门槛的要求只有1500美金。

大家可以扫下面这个二维码来办理,也可以在注册时提供邀请码:LEI140733C01,据说会有一些管理费的减免和代金券啥的。

获得美国地址

很多金融服务、银行,以及后面说的申请税号,都需要一个你在美国的地址,来收取他们发来的各种信件、账单。有些服务,甚至线上消费的验证也是需要美国地址的。获得美国地址最简单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借用他的地址,告诉他有你的信就帮你打开拍个照片发给你,如果是银行卡之类的就帮你发个UPS回国就好了,基本是举手之劳,也没有任何问题和风险。

但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朋友,就要考虑租用一个地址了。在美国,租用地址可以去 AnytimeMailbox 这个网站去租一个地址,他们提供了很多美国的地址可以让你租用,当你的地址收到信件后,他们就可以根据你的指示扫描、转寄、销毁,非常方便。

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 在美国,出于安全考虑,租用地址要通过一个身份验证,称之为1583表格公证,以确保你的实名身份,避免使用租用地址干一些坏事而无从查找。可以在Fievrr这样的平台找到可以帮你提供公证的服务商,表格弄好后,传给AnytimeMailbox这样的平台才可以开通服务。
  • 美国的地址有私人住宅地址和商务地址之分,住宅地址在AnytimeMailbox这类平台上实际并不好找,能用的基本都是商务地址。但我们实测基本不会发生大的问题,尤其是你只用于收取一些账单而言,有些时候可能会影响信用卡的申请,但考虑到这并不是一个必选项,就暂时可以不考虑了,不然也是一个精力上的消耗。

申请税号(ITIN)

税号是一个奇葩的存在,本质上其实只是让你给美国国税局报税用的一个识别号,因为作为外国人,你并没有SSN,所以就给你一个跟SSN格式一样的9位数字让你报税用。但由于有了这个号码,就可以像当地人一样积累你的信用记录、开通支付平台的服务,甚至去申请信用卡,所以我们通常也会将其作为在美国一个身份识别信息来用。这个号码除了不能享受美国居民的福利待遇以外,其实是可以在几乎所有场合当作SSN来提交的。

有了ITIN再加上你的银行账号,你就可以激活美区的PayPal、Stripe、Wise等平台的(几乎)完整功能,可以像当地人一样转账、收取货款、做一个网站接入支付平台(就像在国内接入微信支付一样)。而几乎不需要考虑可能发生的KYC问题、风控问题。

ITIN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 ITIN需要报税,如果连续三年不报税,你的号码就会被取消。报税可以找当时帮你办理ITIN的代理协助,也可以自己报,有很多报税平台和工具可以使用,但是可能需要你具备一些基本的税务知识。报税周期上,我建议每年报一次比较稳妥。中国公民在美国的收入是按10%纳税的,大家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申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你的收入同时要向国内报税,请留意相关税务风险,尽管目前美国并不会与中国交换有关信息。
  • ITIN每五年需要续期,也是需要通过代理来操作的。

申请ITIN的办法有很多,你可以想办法获得税表,然后自己申请,但这个流程实在太复杂了,甚至有时还需要跑到大使馆认证你的护照。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美国国税局认证的代理商来申请。下面是我们使用的代理商的淘宝和Fiverr链接,大家可以找他来申请,我们实测比较靠谱,而且服务很专业,主要是不会过度的打扰你来推销服务,使用体验上非常棒。在咨询前可以告诉对方我的优惠码:DAOFM,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折扣优惠和服务上更好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同时也有地址租用、1583公证的服务,如果你想要一揽子把所有事情搞定,也可以找他们一并解决掉所有需求。而且他们提供的地址是住宅地址,申请信用卡什么的会比较方便。

ITIN的申请周期很长,大约要3-6个月,大家务必要提前申请,千万别等到需要的时候才抓瞎,申请ITIN没有前置条件,只需要你有护照就行,所以可以跟开设银行账号、租用地址并行处理。

一些备选项

以上步骤完成后,你就可以很方便的跟当地人一样在美国开展生意了,但可能根据你的业务和需求不同,还有一些额外的备选项可以留意。

获得一个美国家庭宽带

如果你从事的是电商、Tiktok等业务,由于平台的风控规则较为严格,把你的网络访问模拟成当地人是非常重要的,此时你可能会需要一个原生的、美国家庭宽带的出口,而不是翻墙常用的那种IDC机房的IP,否则很容易被风控导致账号出现问题。不仅平台,有些银行和金融服务也会有此要求,如果你的预算充裕,可以考虑购买一个美国家庭宽带的出口IP,来对你的访问做一个中转代理,以取得跟在美国家里上网一样的风控标准。

我们目前用的是AaIT提供的服务,点击这个链接申请,同样可以获得一定折扣。

申请一张信用卡

通常,你在申请美国银行账户时,给你的是一个支票账户(Checking Account),以及一张借记卡(debit card),这张卡就像我们国内的借记卡一样,账户里有钱,就能消费,但是在一些需要预授权的场景下,可能会不被接受。所以你可以选择申请一张信用卡来处理支付。

申请信用卡通常需要你有ITIN和信用记录,而作为外国人,当然一开始你是没有信用记录的,此时银行会给你一个选择,让你申请一个押金信用卡(Security Card),存入一定金额,获得等额的消费额度。直到半年或一年后,你在美国能查到信用记录时,就会把这张卡的押金退给你,变成一张真正的信用卡,而消费额度也会重新给一个评估。

在线上申请的话,通常会推荐Capital One的押金信用卡,如果你已经有了ITIN,可以在这个链接申请

办理一张信用卡的好处是,美国的信用卡通常都会有不错的消费返现以及用卡福利,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国内信用卡在权益上的吝啬,完全可以体验和善用下海外银行的各种福利和羊毛。

本文没有覆盖到的议题

接下来其实应该是公司注册、EIN的申请,LLC、C-Corp公司的区别、税务处理之类的议题,但考虑到我们目前还没走到这一步,所以我打算把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来讲,等我们全部流程都走过一遍,再给大家分享。

另外也没有覆盖到关于外汇管制、钱款出入境方面的经验分享,这方面的话题我也会放在X上来分享,大家可以留言给我

但无论如何,这四步操作过后,你就完全可以在海外开展一些基本的业务了,并且把收入确认到美国的账户里面,而不是必须把收入转回国内,这对一些国际化的项目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如果你看完了这篇文章,且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给我们打赏一点流量费 ^_^

邮件服务的更新

稍微调整了一下界面,现在不是全宽了,更容易阅读,也加入了更多信息。摘要算法修正,现在不会出行超级长的摘要了(但是代价是可能会胡说八道)。

更长的摘要计划在网页里提供,但是可能需要给我一点时间,而且这类涉及UGC的项目,肯定不能放在国内来做了。

邮件会进垃圾箱的问题也在解决中,可能要换个发信服务商。

订阅人数大几百了,还可以继续免费参加测试: https://r.daofm.cn/zfdigest

抽时间做了一个小东西

缘由是内部一些想要给主播分享的潜在选题没有好的承载方式,就想做个内部的邮件列表,把一些外部信息导入进来,让大家能方便的看。开始是想用inoreader的邮件摘要功能做,后来发现居然要额外付费才行。想想其实也不难,就自己做了一个。

主要功能其实就是定时拉取我点击分享的文章,然后生成一个摘要性质的邮件,连同文章的标题、链接、简介整合后发一个邮件列表。其中也用到了AI的能力,比如自动翻译、出简介之类的,这现在应该是标配了,也没啥可说的。

其实这不是啥新东西了,古早互联网时代就有的,但结合到当下的需求,也确实有点意思。特别是让别人帮自己过滤内容、获得在阅读习惯上的“同温层”这点上,可能还能稍许提供一点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在里面。由此也想到,是不是可以作为声湃 (https://wav.pub) 服务的一部分提供给播客主播们呢,作为他们与听众连接的一部分。以前很多主播尝试写newsletter作为播客的“周边”,但这个太重了,而时常能看到主播在读什么,或许也是个小小的需求。

当然了,这个小东西也是GPT帮我写的,连写带改也没用太多时间,反正很糙的跑起来了,可以看看大家反馈再优化。如果想试试这个测试项目,可以在这里订阅,如果我每天都有分享的话,每天会有至多三个邮件,如果我没啥可分享的,就没邮件: https://r.daofm.cn/zfdigest

不过很遗憾,这个订阅服务和邮件列表服务是国内的,因为我还没找到国外更合适的服务商——要么不支持邮件发布,要么就要做一些二次开发才能做订阅。如果有啥可以满足需求的服务,欢迎大家推荐。

在AI服务方面的一些尝试

说说最近在AI服务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吧,这事说来有点话长,本来是给声湃做的服务,但后来发现公开提供出来也不妨,然后发现公开提供出来似乎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就大概成了现在的格局。

首先是一个音频(视频)转文本的服务,这个服务不仅做了音频转文本,还做了对音频的预处理,保证录制质量较差的录音也可以被处理,比如说采访音频、会议时在远处录的音频等等。另外对转换出的内容做了角色标注、标点符号规整等操作,确保转出的内容的是可读的,且可以被其他应用直接使用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对内容做了摘要、要点提取之类的NLP处理,这个功能本来是用来给声湃的内容后台用的,利于用户快速的了解这期节目的要点、快速写成节目shownote,结果实践起来发现,很多人需要这样的功能来获取会议要点之类的信息(现在很多会议软件也在做这个功能)。同时这个服务也是支持多语言的,比如可以把英文的播客节目转成中文,并快速的了解节目里聊了什么。

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些转换的例子,并与现在市场上的服务做个对比: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L_XOyT7AIKc2DL027pkTuz6pP7yAfk3m/view?usp=share_link

肯定会有朋友有疑惑:这个看上去这个功能跟飞书妙记之类的差不多啊,你们做这个干啥?首先,区别可能会在于它是一个API,任何愿意在应用层加入这个功能的开发者,都可以方便的调用这个API来使用,而不用关心背后的细节。另外一个关键可能就是非常非常非常便宜,至于为什么便宜,就不得不提到在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做的另外一个服务:https://gpu4us.com

在尝试做AI相关开发的初期,我们经常困于显卡不够用的问题——倒不是因为我们要训练大模型,大多数时间只是希望做个开发验证,比如验证多机并行、集群化的服务时,一个开发机的显卡肯定就不够了,而租用云服务的GPU,或者现在一些GPU租用平台的GPU,不是贵,就是根本抢不到。

所以当时我们希望把大家的开发机连接起来,用某种形式来共享算力,而远程办公的缘故,大家的机器都不在一个物理地点,直接拿局域网连起来又有点麻烦,所以就开发了一个GPU的共享系统,把分布到大家家里的机器连起来,让大家可以在别人空闲时,利用别人家里的机器做一些测试。

后来我们发现,似乎这个服务可以商品化——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共享网络,加上大家家里的电脑,不就是一个更轻量级、更容易获得的GPU共享平台么?所以就有了gpu4us的雏形。

做这件事情有赖于我们早期的一些积累,首先是当年JooMe路由器项目的积累,当时为了连接分布在不同商家的路由器,帮助我们利用极低的带宽管理路由器,开发了一套分布式的系统。后来JooMe被鹏博士收购后,这个技术被移植到了大麦路由器上——当时这个路由器有将近百万级的在线数量。当然了,由于后来这个公司的内部一些原因,这个项目没有被真的被落实,包括在路由器里内置的TF卡也没有被利用,当时我们希望用这个TF卡做一个分布式CDN网络,就是今天的PCDN,但很可惜,当年还没人能理解这个东西的价值,所以也就搁置了,直到我离职这个技术也没有被开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用当时的一些想法,将其具体的开发出来,就是这个GPU共享网络的调度底层了,这些年的容器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开发、应用上的便利。

另外一个积累就是当年比特币矿场的经历了,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当年我跟李笑来弄了国内第一个比特币矿场,虽然当时技术不太成熟,特别是电力问题在北方不好解决,导致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做下去,但一些积累今天又被我用上了——怎么低成本的搭建一个计算集群,并且弹性的部署在任何便宜的地方。这个东西说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坑还是不少,但仍然有赖于之前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一些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让我们有了更便宜的算力资源。

而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gpu4us的服务了。我们希望综合利用我们自建的GPU集群,以及放置在用户家里的私有GPU的闲时资源,建立一个堪用的GPU网络——虽然它的可用性不足以让你做大模型的训练,但是开发、基本应用、推理的工作是可以被很好完成的,而且成本非常低。这也是文章开始说的音频转文本服务为什么会做到非常便宜的答案。

AI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情,但是我们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更多开发、应用测试的资源给大家,让每个人、每个用到GPU算力的服务都有便宜的GPU可以随时用起来,低成本的尝试一些可能性。

所以,欢迎大家多提建议,服务陆续在上线中。

创业的A面和B面

我总是习惯性的复盘当前的创业状态是在A面还是B面,所谓A面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做一件事情,让大家可以获益。而B面则是做一些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2000年开始创业似乎一直坚持这样的循环: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做B面,来积累一些大家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而市场机会变多时,则考虑在A面做一些具体的项目,此时在B面认识到的朋友们,正好可以作为项目冷启动的种子用户。

2018年时,我们在做一个开发者相关的服务项目,彼时线下技术大会很多,办一次大会能收到的赞助费、企业推广费用还算比较可观,但是在年底时明显看到了颓势——经济真的不好了,大家开始收紧预算,办活动能获得的收入在降低。而我们也开始考虑进入B面,这时就有了津津乐道播客,而我们也选择“逃离”北京,2019年撤回创业和生活成本都较低的天津。没想到的是,原本准备苟到2020年再回到A面的计划,被随之而来的疫情给干掉了。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国内似乎没有什么创业的机会和可能性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原地作战,除了内容分享外,做了中文播客世界唯一一个内容托管平台声湃、建立了一些行业数据上的标准,帮助不少播客解决了以前平台不屑于帮他们解决的技术和数据的问题。但其实我们也很清楚,尽管播客被冠以各种差异化的内容特点、价值(实际上也存在),但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播客变成下一个B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届时声湃这个项目大概率会不可避免的要么苟活,要么出海。

时间来到2023,AI的突然破圈好像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A面的火苗又冒了出来。我们尝试围绕帮助播客行业解决问题,做了几个简单的AI项目,居然还找到了一些大体量的客户,并且卖了出去。所以要不要回到A面,做些具体的项目,是最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播客时期我们积累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团队,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还是品牌和产品,都有特别棒的伙伴能跟我们在一起,听闻我正在打算做点事情,第二天就收到了来自IPIP.net的服务器和显卡、来自群晖的机架式存储方案、还有听友帮我们张罗的各种开源方案和代码。似乎潜台词都是:你别做播客儿了(对,这里有北京话里表示不屑的儿化音),“正经”干点事儿吧赶紧的。

所以让我再纠结最后两天假期,下周跟大家聊聊一些新项目的想法吧。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个项目不会特意面向内地市场和用户来做了。

而我坚信播客仍然是目前简中内容领域最有价值的内容没有之一,所以新的项目不会跟正在做的播客有什么冲突,更多可能是互补的作用。还是相信播客可能是简中里面唯一的内容净土,希望别再被所谓平台、流量思维嚯嚯完蛋了,哪怕声湃的努力可能只是唐吉可德大战风车而已。

北京环球影城初体验

老高的公司八周年庆祝活动放在了环球影城(良心壕老板),工作日蹭老高的福利终于去了一趟。

怎么说呢,环球放在北京确实影响了很多户外项目。整体体验下来,与好莱坞总店比,有不少项目做了升级,比如火种源争夺战和禁忌之旅都做了加长。哈利波特园区的灯光秀不如总店的好看,敷衍了一些。而外籍演员的中文水平是硬伤,在魔杖商店几次忍不住想要他干脆说英文算了…

另外,周边都很难看,环球的中文字体居然就!是!黑!体!成功抑制了消费欲望 。。。

工作日人很少,基本不用排队,每个项目足够刷两次,更多体验和吐槽有机会放在播客节目里说吧…

好久没参加线下的技术大会了

想来可能是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今年在“1024”扎堆办技术大会的企业和机构实在是太多了,身边几乎每位开发者朋友都在抱怨实在分身乏术。在华为的开发者大会声网RTE 2021中间,选择了声网的大会,原因有几个:

  • 声网是津津乐道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现场做一个播客的开放麦和录音,这恐怕是国内技术会议上的首创
  • 我们自己开发的播客系统也用到了很多声网的技术,所以也非常好奇他们在这条赛道上能做出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

说起来上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大会还是在疫情前,这也是我在疫情后第一次跑来凑热闹,加上津津乐道和编码人声的录音工作,其实真正的分享session也没有来得及听太多,不过好在会有视频回放,可能还会回去看看回放啥的。尽管走马观花,顺带还得兼顾播客的录音工作,但两天下来,给我的整体印象是:

  • 比起以前的机构主导,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主导技术会议、亲自下场办会,在线下与开发者建立联系,而不仅仅依赖于参与第三方的技术会议
  • 尽管直播、视频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仍然不能替代线下的交流和面对面带来的真实感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播客和基于音频的内容创作了

这次录了两期播客,一期偏重于闲聊,以开放麦的形式与听众一起讨论程序员刻板印象外的那些爱好、生活感悟。而另外一期更加硬核,聊了聊编程语言的发展史。两期节目都有大咖来参与,暂时卖个关子,节目更新时欢迎大家来听。

最后,感谢RODE赞助的现场录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