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的近期想法,代年终总结

始终对年终总结这玩意有抵触,总结应当是随时复盘随时调整,而不是要根据某个星体运动的节奏来。不过年底这几天,连续见了一些主播、嘉宾、客户、平台的朋友,想记录下来,也作为明年的工作指引留下来,也希望对大家有些启发。

  • 播客行业最有趣、最吸引人的还是表达本身,而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听众,后者是对你表达的奖励,而非应该追求的目标,平台推荐、奖项啥的更是如此,不必焦虑于小宇宙有多少订阅,那更毫无意义,因为你的受众可能不是小宇宙的主要用户群体。
  • 去平台化、私域化、线下化,别把自己的表达自由寄托于任何平台,应该与受众直接建立联系。时刻复盘,想想获得的是“自己的听众”,还是“平台的用户”。当平台倒闭,或你被平台下架,你的听众还能被找回么?
  • 在精力分配上,主播>嘉宾>听众>平台,没有优秀的主播和嘉宾,后面两个都是0,而优秀的主播和嘉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到更合适的主播和嘉宾上,而不是痴迷于“今天又上了个锋芒榜”。
  • 主播之间不需要抱团取暖,越抱团越焦虑,而忘记了你的初心是表达。如果没有精力,一定要选择的话,就多跟听友聊天,少跟主播扯谈。
  • 播客主播们都是兼职为主,精力分配太重要了,少做ROI低的无效劳动,比如各种群发自己的节目链接,稍微加个tracking,你就会发现浪费的时间精力毫无回报。
  • 毫无疑问,播客能赚钱,而能赚多少钱,并不取决于你的播放量,而是与你描述节目受众画像的字数成反比——越能一句话简单说清楚你的节目是为谁做的,越能体现市场价值。
  • LV做播客了不假,但并不能代表什么。啥时小米华为百度李宁鸿星尔克蜜雪冰城都开始做播客了,才是中文播客价值的转折点。别盲目乐观,明年的经济形势会更(由于不能唱衰经济所以省略一个字),开源节流,不要盲目扩张,活下去,最重要。
  • 企业别盲目自信自己拉俩员工就开始录播客,找个机构问问(比如津津乐道、JustPod、日谈公园、深夜谈谈和声动活泼以及更多),他们都会给你建议,而不会因为你去问问就收费,哪怕收费是应该的。不然不仅会浪费人力,更会转头来骂播客“没有价值”,而其实是因为你们被奶头乐和播放量为王的抖快规训坏了,忘记该怎样真诚的与受众沟通了。
  • 中文播客会经历由获得感到陪伴感的认知转型(或者叫回归),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能让受众在生活、成长上获得一些灵光一现就够了。强知识性的内容,音频不是一个好的载体,虚假的获得感可能会让受众新鲜一时,而不能持续。
  • 津津乐道明年继续会做节目孵化,会继续坚持为各领域专业人士提供表达平台的产品路线。津津乐道各节目在小宇宙的订阅总量将要20万了,而每个单体节目的订阅量则不高。但我们仍旧会坚持向单体节目导流,而不是为了好看的订阅量来合并栏目。垂直和精准的听友,比盲目的订阅更有价值,哪怕会被所谓行业媒体和平台无视。
  • 全案的节目孵化以外,今年也在尝试做代制作、代运营、代管理的探索,帮助想尝试这个媒介的朋友从0到1,把他们头疼的事情都揽过来,现在看似乎还比较受欢迎。
  • 多主播的节目,怎样处理好公司与主播的关系是恒久的话题与挑战,怕的不是不赚钱,怕的也不是赚了大钱,刚刚开始赚钱时更容易闹出矛盾。我们明年会继续执行优秀主播的持股计划,把所有优秀主播都变成合伙人来共享团队成长带来的收获。
  • 播客市场没问题,也是截至目前最“干净”的媒介,不要PUA自己,也不要被市场PUA,做好你自己,没问题的。

第五届Podfest China见闻

这次终于有了成体系的互动设计,还为比较“社恐”的主播和听友们设计了一个轻社交的互动环节——集卡换礼物,让听友和主播有了一个“打个招呼”的由头。

其实如同所有线下活动一样,每次Podfest China大家最期待的是交流,而不是台上的演讲,这次做的真的不错。而台上环节的设计也少了很多说教,多了不少走心的分享。

这次还有一个趋势是Podfest China逐渐构成了一个播客线下的“Fest生态”,由于是很难得的可以聚集主播的机会,不少平台、机构都借着这个时间点,围绕活动区域做了不少自己的活动,比如日谈公园的《播客风起时》纪录片发布、苹果Podcasts的主播交流活动,也都纷纷选择了这两天在会场周围展开。

有点“中文播客火人节”的意思了。

胡同里的录音间

把北京胡同里一间破平房改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录音间,我们尽力了。

因为北京的录音间一直非常紧缺,很多录音因为场地的原因经常会推迟甚至取消,特别是有嘉宾的节目,因为两边时间都没法确定,所以变得非常难约。从去年开始,就在北京物色一个录音场地,因为预算有限,所以找到交通方便、又能在预算方面控制住的场地在北京真的是挺难的。后来壮游者的YANG找到了一个地方,在法源寺历史街区的胡同里,湖广会馆的对面,一间平房,虽然条件有限,但看上去作为录音间完全够用了。

所以我们请倪爽给做了一下装修设计,最终确定了以简单、实用原则为主,最大程度确保舒适性和录音效果的方案。

附上效果图,因为疫情会晚一点交付,期待下最终效果,这个录音间届时也会在我们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情况下,提供给其他在北京的播客来使用,欢迎来玩。

Podfest China 2021 见闻

又是一年Podfest,好像已经连续参加三届了,与注重听友与主播互动的北京播客节相比,Podfest则更侧重于行业的分析与展望。2021是个微妙的年头,过去一年播客经历了一个小浪潮,但也在年底开始展露出了一些颓势:很多播客在“七个月定律”作用下逐渐停更,而在年初挥舞着大旗进入播客领域的大厂们,似乎也悄无声息了,停止运营的蜻蜓群岛、被整顿的百度随音、已经看不到运营痕迹的快手皮艇,都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定律:播客与资本、流量毫无关系,钱和流量都没法让这个“行业”壮大起来,获得如其他媒介形式一样的关注和流量。

所以今年的Podfest其实很受关注,主播们都希望在这里得到一个答案:接下来,播客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由几个行业圆桌来组成,具体都聊了什么,相信大家在各处都能找到,就不一一介绍了,只给出我认为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

  • 开场第一个圆桌有鲁豫和梁文道,从媒体人、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播客,恍惚中感觉像是穿越到了10年前的凤凰卫视,在看他们的录制现场,说的啥其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唯一有印象的是鲁豫提到自己是播客的重度听众,而且是用小宇宙来听,给小宇宙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 喜剧专场可能是唯一一个毫无尿点的环节了,与其说是行业分享,不如说是一场单口喜剧专辑,印象深刻的是教主的那句话:一万个停更播客托起了我们这个头部播客(大概意思),做播客,应该坚持更新下去,这点深以为然。
  • 商业专场讨论了播客的商业可能性,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位嘉宾也没有给出啥更新的观点,而他们的商业背景背后,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缺位,也成了我眼里全场可能唯一的槽点。

在我看来,整场最佳应该还是小宇宙的分享,产品负责人(最近的Title是CEO)kyth给大家讲了小宇宙最近一年做的事情:小宇宙Studio和播客名片,前者给主播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播客制作工具,类似是一个在线版本的Audition,但只保留了小宇宙认为播客作者最常用的功能,而播客名片则是一个可以方便主播推广、分享自己节目的入口,可以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更适合的地方。这两个功能确实解决了一些肉眼可见的痛点,但在我看来也有一些还需要斟酌和优化的地方。诸如,小宇宙Studio的在线形式是否真的能提高编辑节目的效率,毕竟一个小时的多轨录音文件就要几个G,先传到线上的工具上,再做编辑,是否会影响工作效率。更广泛意义上,现代音频制作工具,提供的更多的是工程能力,而不是剪辑能力,这样的在线工具如何在工程角度给主播、播客团队提供协作、共创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分享音频让嘉宾来听和写批语),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挑战,目前我们还没见到类似的产品能搞定这些事情,更进一步,如果只是提供了“在线剪辑”能力,那这个产品留住用户的门槛在哪里呢?当然就产品本身而言,我觉得确实满足了不少主播的基本需求,而会不会被大家普遍用起来乃至产生粘性,恐怕还要做更多事情。我们也注意到喜马拉雅等播客平台也在做类似的工具,可问题是,播客内容的创作门槛,真的是在编辑工具上么?

而播客名片,其实可以理解成一个播客的Landing页,主播可以通过设置,在这个页面上展示播客的更多收听方式、精选三期“入坑”节目来吸引新听众关注播客,进而通过导流到小宇宙的注册页面来试图留住用户。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什么难度,但本质却是在考验团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是对内容的世界观。小宇宙认为,内容应该完全属于创作者,这个点上我是非常赞同和敬佩的。在这个内容观框架下,才可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把节目在其他平台的收听方式,乃至主播的公众号等联系方式都放上去,而不怕用户和内容“流失”到其他平台。这可能是定义播客下一场的里程碑:真正从平台、客户端的角度确立了主播对节目的所有权和播客的开放、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看似是个Landing Page,但其意义可能是非常深远的。当然这个功能也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是否可以让主播跟踪流量来源,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工作,比如能不能优化用户留存的流程,现在引导注册小宇宙的流程还是太长了,如果用户在中途关掉这个分享页面,就意味着“失联”,换句话说,这个转化漏斗还是存在太“细”的节点,在体验层面可能还要做更多优化才行。

本届最惨仍然是喜马拉雅,虽然是大会的赞助商,但毫无意外的几乎被每场分享的嘉宾吐槽他们的产品观和运营上的各种问题,甚至快要成了一个“梗”。

播客从无到有,兜兜转转折腾了快10年了,而今天,大家关注的仍旧是“怎么赚钱”、“怎么获得用户”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难受的事情,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样的“慢”节奏才造就了播客今天独有的用户群体和比起那些流量网红更有意思的主播和内容。感谢Podfest来整合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让创作者们又一次理解了这样的不同,比起精心策划的嘉宾和分享,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好久没参加线下的技术大会了

想来可能是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今年在“1024”扎堆办技术大会的企业和机构实在是太多了,身边几乎每位开发者朋友都在抱怨实在分身乏术。在华为的开发者大会声网RTE 2021中间,选择了声网的大会,原因有几个:

  • 声网是津津乐道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现场做一个播客的开放麦和录音,这恐怕是国内技术会议上的首创
  • 我们自己开发的播客系统也用到了很多声网的技术,所以也非常好奇他们在这条赛道上能做出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

说起来上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大会还是在疫情前,这也是我在疫情后第一次跑来凑热闹,加上津津乐道和编码人声的录音工作,其实真正的分享session也没有来得及听太多,不过好在会有视频回放,可能还会回去看看回放啥的。尽管走马观花,顺带还得兼顾播客的录音工作,但两天下来,给我的整体印象是:

  • 比起以前的机构主导,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主导技术会议、亲自下场办会,在线下与开发者建立联系,而不仅仅依赖于参与第三方的技术会议
  • 尽管直播、视频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仍然不能替代线下的交流和面对面带来的真实感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播客和基于音频的内容创作了

这次录了两期播客,一期偏重于闲聊,以开放麦的形式与听众一起讨论程序员刻板印象外的那些爱好、生活感悟。而另外一期更加硬核,聊了聊编程语言的发展史。两期节目都有大咖来参与,暂时卖个关子,节目更新时欢迎大家来听。

最后,感谢RODE赞助的现场录音设备。

「利器x播客」给津津乐道播客做了个专访

这件事从开始计划,写稿子,到最后发布用了2个月的时间,几乎说清楚了我们做播客的目的和价值。最近我也打算写篇文章,深入聊聊播客这种陪伴型内容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到底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感谢「利器x播客」的同学们,点击这个链接就能看到这个专访: https://liqixpodcast.typlog.com/li-qi-xbo-ke-fang-tan-006-bo-ke-bu-ying-gai-shi-77b023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