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A面和B面

我总是习惯性的复盘当前的创业状态是在A面还是B面,所谓A面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做一件事情,让大家可以获益。而B面则是做一些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2000年开始创业似乎一直坚持这样的循环: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做B面,来积累一些大家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而市场机会变多时,则考虑在A面做一些具体的项目,此时在B面认识到的朋友们,正好可以作为项目冷启动的种子用户。

2018年时,我们在做一个开发者相关的服务项目,彼时线下技术大会很多,办一次大会能收到的赞助费、企业推广费用还算比较可观,但是在年底时明显看到了颓势——经济真的不好了,大家开始收紧预算,办活动能获得的收入在降低。而我们也开始考虑进入B面,这时就有了津津乐道播客,而我们也选择“逃离”北京,2019年撤回创业和生活成本都较低的天津。没想到的是,原本准备苟到2020年再回到A面的计划,被随之而来的疫情给干掉了。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国内似乎没有什么创业的机会和可能性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原地作战,除了内容分享外,做了中文播客世界唯一一个内容托管平台声湃、建立了一些行业数据上的标准,帮助不少播客解决了以前平台不屑于帮他们解决的技术和数据的问题。但其实我们也很清楚,尽管播客被冠以各种差异化的内容特点、价值(实际上也存在),但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播客变成下一个B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届时声湃这个项目大概率会不可避免的要么苟活,要么出海。

时间来到2023,AI的突然破圈好像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A面的火苗又冒了出来。我们尝试围绕帮助播客行业解决问题,做了几个简单的AI项目,居然还找到了一些大体量的客户,并且卖了出去。所以要不要回到A面,做些具体的项目,是最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播客时期我们积累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团队,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还是品牌和产品,都有特别棒的伙伴能跟我们在一起,听闻我正在打算做点事情,第二天就收到了来自IPIP.net的服务器和显卡、来自群晖的机架式存储方案、还有听友帮我们张罗的各种开源方案和代码。似乎潜台词都是:你别做播客儿了(对,这里有北京话里表示不屑的儿化音),“正经”干点事儿吧赶紧的。

所以让我再纠结最后两天假期,下周跟大家聊聊一些新项目的想法吧。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个项目不会特意面向内地市场和用户来做了。

而我坚信播客仍然是目前简中内容领域最有价值的内容没有之一,所以新的项目不会跟正在做的播客有什么冲突,更多可能是互补的作用。还是相信播客可能是简中里面唯一的内容净土,希望别再被所谓平台、流量思维嚯嚯完蛋了,哪怕声湃的努力可能只是唐吉可德大战风车而已。

胡同里的录音间

把北京胡同里一间破平房改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录音间,我们尽力了。

因为北京的录音间一直非常紧缺,很多录音因为场地的原因经常会推迟甚至取消,特别是有嘉宾的节目,因为两边时间都没法确定,所以变得非常难约。从去年开始,就在北京物色一个录音场地,因为预算有限,所以找到交通方便、又能在预算方面控制住的场地在北京真的是挺难的。后来壮游者的YANG找到了一个地方,在法源寺历史街区的胡同里,湖广会馆的对面,一间平房,虽然条件有限,但看上去作为录音间完全够用了。

所以我们请倪爽给做了一下装修设计,最终确定了以简单、实用原则为主,最大程度确保舒适性和录音效果的方案。

附上效果图,因为疫情会晚一点交付,期待下最终效果,这个录音间届时也会在我们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情况下,提供给其他在北京的播客来使用,欢迎来玩。

Podfest China 2021 见闻

又是一年Podfest,好像已经连续参加三届了,与注重听友与主播互动的北京播客节相比,Podfest则更侧重于行业的分析与展望。2021是个微妙的年头,过去一年播客经历了一个小浪潮,但也在年底开始展露出了一些颓势:很多播客在“七个月定律”作用下逐渐停更,而在年初挥舞着大旗进入播客领域的大厂们,似乎也悄无声息了,停止运营的蜻蜓群岛、被整顿的百度随音、已经看不到运营痕迹的快手皮艇,都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定律:播客与资本、流量毫无关系,钱和流量都没法让这个“行业”壮大起来,获得如其他媒介形式一样的关注和流量。

所以今年的Podfest其实很受关注,主播们都希望在这里得到一个答案:接下来,播客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由几个行业圆桌来组成,具体都聊了什么,相信大家在各处都能找到,就不一一介绍了,只给出我认为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

  • 开场第一个圆桌有鲁豫和梁文道,从媒体人、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播客,恍惚中感觉像是穿越到了10年前的凤凰卫视,在看他们的录制现场,说的啥其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唯一有印象的是鲁豫提到自己是播客的重度听众,而且是用小宇宙来听,给小宇宙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 喜剧专场可能是唯一一个毫无尿点的环节了,与其说是行业分享,不如说是一场单口喜剧专辑,印象深刻的是教主的那句话:一万个停更播客托起了我们这个头部播客(大概意思),做播客,应该坚持更新下去,这点深以为然。
  • 商业专场讨论了播客的商业可能性,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位嘉宾也没有给出啥更新的观点,而他们的商业背景背后,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缺位,也成了我眼里全场可能唯一的槽点。

在我看来,整场最佳应该还是小宇宙的分享,产品负责人(最近的Title是CEO)kyth给大家讲了小宇宙最近一年做的事情:小宇宙Studio和播客名片,前者给主播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播客制作工具,类似是一个在线版本的Audition,但只保留了小宇宙认为播客作者最常用的功能,而播客名片则是一个可以方便主播推广、分享自己节目的入口,可以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更适合的地方。这两个功能确实解决了一些肉眼可见的痛点,但在我看来也有一些还需要斟酌和优化的地方。诸如,小宇宙Studio的在线形式是否真的能提高编辑节目的效率,毕竟一个小时的多轨录音文件就要几个G,先传到线上的工具上,再做编辑,是否会影响工作效率。更广泛意义上,现代音频制作工具,提供的更多的是工程能力,而不是剪辑能力,这样的在线工具如何在工程角度给主播、播客团队提供协作、共创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分享音频让嘉宾来听和写批语),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挑战,目前我们还没见到类似的产品能搞定这些事情,更进一步,如果只是提供了“在线剪辑”能力,那这个产品留住用户的门槛在哪里呢?当然就产品本身而言,我觉得确实满足了不少主播的基本需求,而会不会被大家普遍用起来乃至产生粘性,恐怕还要做更多事情。我们也注意到喜马拉雅等播客平台也在做类似的工具,可问题是,播客内容的创作门槛,真的是在编辑工具上么?

而播客名片,其实可以理解成一个播客的Landing页,主播可以通过设置,在这个页面上展示播客的更多收听方式、精选三期“入坑”节目来吸引新听众关注播客,进而通过导流到小宇宙的注册页面来试图留住用户。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什么难度,但本质却是在考验团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是对内容的世界观。小宇宙认为,内容应该完全属于创作者,这个点上我是非常赞同和敬佩的。在这个内容观框架下,才可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把节目在其他平台的收听方式,乃至主播的公众号等联系方式都放上去,而不怕用户和内容“流失”到其他平台。这可能是定义播客下一场的里程碑:真正从平台、客户端的角度确立了主播对节目的所有权和播客的开放、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看似是个Landing Page,但其意义可能是非常深远的。当然这个功能也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是否可以让主播跟踪流量来源,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工作,比如能不能优化用户留存的流程,现在引导注册小宇宙的流程还是太长了,如果用户在中途关掉这个分享页面,就意味着“失联”,换句话说,这个转化漏斗还是存在太“细”的节点,在体验层面可能还要做更多优化才行。

本届最惨仍然是喜马拉雅,虽然是大会的赞助商,但毫无意外的几乎被每场分享的嘉宾吐槽他们的产品观和运营上的各种问题,甚至快要成了一个“梗”。

播客从无到有,兜兜转转折腾了快10年了,而今天,大家关注的仍旧是“怎么赚钱”、“怎么获得用户”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难受的事情,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样的“慢”节奏才造就了播客今天独有的用户群体和比起那些流量网红更有意思的主播和内容。感谢Podfest来整合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让创作者们又一次理解了这样的不同,比起精心策划的嘉宾和分享,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北京环球影城初体验

老高的公司八周年庆祝活动放在了环球影城(良心壕老板),工作日蹭老高的福利终于去了一趟。

怎么说呢,环球放在北京确实影响了很多户外项目。整体体验下来,与好莱坞总店比,有不少项目做了升级,比如火种源争夺战和禁忌之旅都做了加长。哈利波特园区的灯光秀不如总店的好看,敷衍了一些。而外籍演员的中文水平是硬伤,在魔杖商店几次忍不住想要他干脆说英文算了…

另外,周边都很难看,环球的中文字体居然就!是!黑!体!成功抑制了消费欲望 。。。

工作日人很少,基本不用排队,每个项目足够刷两次,更多体验和吐槽有机会放在播客节目里说吧…

好久没参加线下的技术大会了

想来可能是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今年在“1024”扎堆办技术大会的企业和机构实在是太多了,身边几乎每位开发者朋友都在抱怨实在分身乏术。在华为的开发者大会声网RTE 2021中间,选择了声网的大会,原因有几个:

  • 声网是津津乐道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现场做一个播客的开放麦和录音,这恐怕是国内技术会议上的首创
  • 我们自己开发的播客系统也用到了很多声网的技术,所以也非常好奇他们在这条赛道上能做出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

说起来上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大会还是在疫情前,这也是我在疫情后第一次跑来凑热闹,加上津津乐道和编码人声的录音工作,其实真正的分享session也没有来得及听太多,不过好在会有视频回放,可能还会回去看看回放啥的。尽管走马观花,顺带还得兼顾播客的录音工作,但两天下来,给我的整体印象是:

  • 比起以前的机构主导,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主导技术会议、亲自下场办会,在线下与开发者建立联系,而不仅仅依赖于参与第三方的技术会议
  • 尽管直播、视频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仍然不能替代线下的交流和面对面带来的真实感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播客和基于音频的内容创作了

这次录了两期播客,一期偏重于闲聊,以开放麦的形式与听众一起讨论程序员刻板印象外的那些爱好、生活感悟。而另外一期更加硬核,聊了聊编程语言的发展史。两期节目都有大咖来参与,暂时卖个关子,节目更新时欢迎大家来听。

最后,感谢RODE赞助的现场录音设备。

blog恢复了

因为andie.im这个域名一直没备案,又不想折腾海外服务器,所以之前选用的方案是在一台海外的服务器上打个tunnel,连回我家的机房,把blog的文件都放在家里的服务器上来提供访问。这样的好处是维护、发布都是本地操作,没有任何的延迟,但问题是依赖于网络的稳定性,当海外主机回国的速度慢了之后,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导致这个blog好久没法正常访问到。

晚上跟小白聊了下各个服务商提供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发现还不错,所以在腾讯云买了一个,加上宝塔面板,很容易的把站点恢复了,希望这次不会再有啥问题了。

另外就是,我的同名公众号“乱槽之癫”已经改名为“声湃”,主要希望通过公众号跟大家交流一些最近做播客的心得,而不仅是个人分享,而个人分享,以后会放在这个blog上为主了。

逛了逛滨海CBD

对,就是那个叫于家堡的,传说中的“鬼城”,我的感觉是:

1、倒没有外界说的鬼城那么玄,人流量还是不小的,而且今天是假日。

2、基础设施没问题、配套商业高大上、交通条件好、环境一流、生活成本比北京低。

3、然而成事的基础是人,没人来还是没法解决问题,而人才凭什么来滨海,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4、靠政策扶持,补贴房租只能换来一堆投机的企业,除了消耗,解决不了问题。正经公司不会只考虑政策的。

5、把北京的企业接过来,提供更低的机会成本也许是条路,但谁敢第一个吃螃蟹呢?

6、机会有,但挑战更大。

「利器x播客」给津津乐道播客做了个专访

这件事从开始计划,写稿子,到最后发布用了2个月的时间,几乎说清楚了我们做播客的目的和价值。最近我也打算写篇文章,深入聊聊播客这种陪伴型内容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到底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感谢「利器x播客」的同学们,点击这个链接就能看到这个专访: https://liqixpodcast.typlog.com/li-qi-xbo-ke-fang-tan-006-bo-ke-bu-ying-gai-shi-77b023a2

2019 年区块链行业预测

马上春节了,ENChain从去年春节开始筹备,到今年也是正好一年。这一年间跟很多项目、企业做过交流,技术和产品上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和想法。特别是 BAO 的白皮书发表之后,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预计节后就要开始做一些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关注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们觉得区块链行业在2019年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实际上,这些变化在过去的半年已经开始慢慢的呈现了。

所以,我们不妨来大胆预测一下,在未来一年,区块链行业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狭义上的“牛市”不会出现

狭义上的牛市当然指的是数字货币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不管那些鼓吹信仰的朋友怎么看,目前币价这个东西仍旧是法币驱动的,区块链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于法币体系外的价值体系。而如果我们想要币价大涨,显然需要市场上的资金进入到数字货币市场,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式,明年更多法币流入数字货币市场的可能性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当然,你可以反驳我说,既然传统经济形势不好,可能会有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区块链呢,但我可能不会这样乐观。

公链项目的日子不太好过

2018年可以说是公链元年,大量的公链项目上线,别管是自研还是fork,反正一提到公链,市场几乎就会趋之若鹜,配合上半年的市场泡沫,很多公链靠概念融到了不少资金。除去跑路的项目不提,能真正在做事情的公链团队,至少有几十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虽然玩家众多,但真正能产生价值和应用的公链少之又少。

我们曾经写过爬虫去追踪各个公链项目的活跃度,每个块里面的交易不超过2个的项目是绝大多数,几乎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应用价值和开发生态。我想,忽略开发者生态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公链团队,在2019年恐怕就不能用“团队在做事”这句话去应对投资者、生态各方的期待了。随着融资情况趋差,在2019年烧光资金的公链团队大规模退散应该是预料之内的事情了。

至少2/3的区块链媒体倒闭

在牛市,所谓区块链媒体,实则做的是喊单套利之事。有独立采编能力、对区块链技术有深刻认知、可以做出深度报道的媒体少之又少。随着市场趋于理性,喊单的价值显然是没有了,绝大多数的区块链媒体失去存在的价值,关门倒闭也就毫无意外了。

有些媒体在尝试做一些UGC的内容,希望让用户贡献内容,但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读者又有多少呢?

Token-fund 消失

Token-fund 本身就是个奇怪的产物,按照投资逻辑,无论用人民币、美元或者是Token投资,都必须要遵循技术和产品的一般规律。而在过去一年,Token-fund做的并非是投资,而是与项目方一起,行割韭菜之实,判断项目价值的导向不是技术、产品,而是有谁背书,以及上交易所后可以涨几倍,力求三个月几百倍回报。从投资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同时,这样的做法完全偏离了投资的本来目的,也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风险上的考量。所以下半年 Token-fund 陆续被项目方割了韭菜也算报应。

优秀的产品和项目永远是稀缺的,2019年,有价值的项目仍然可以得到投资,而没有价值的项目,会跟他们的 Token-fund 一起从回归理性的市场上消失。

STO 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STO 在下半年几乎变成了新的收割工具,只是收割对象变了:从项目方收割散户,变成了咨询公司和律师收割项目方。必须要明白的是,基于 Reg. A/D/S 的豁免条款不是为 STO 产生的,而是存在于传统金融监管中很久的东西。此时新瓶装旧酒,有意无意的忽略这样的事实,而向企业方去宣称用Token记载、交易股权的美好愿望,是与监管实际背道而驰的。

基于 Reg. A/D/S 的定向私募跟区块链毫无关系,而能否将这个过程用 Token 和区块链技术去记载变成 STO,更没有任何监管方的明确表态,现在看,只是一张画在墙上的饼,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相信在2019年,这个事实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比特币 ETF 不会获批

尽管过去一年有无数人将比特币上涨的希望寄托于比特币 ETF 的获批,但我看这件事可能还距离我们非常远。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反金融的,这点传统金融的既得利益群体比任何币圈人士都更明白这件事。

比特币 ETF 远不是增加一个金融产品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从实质上让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进入到传统金融领域,打开一个口子,试图用更新的技术和信任机制去颠覆传统金融的套利模式,在这个层面看的话,数字货币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融合怕是一件很难达成的美好愿望。

市场重新发现技术社群的价值

我们一直认为,与传统技术不同,区块链过早的进入了大众视线,而实际上这个技术还在很早的阶段,远不能成为一个可以正式商用的产品交付给终端用户。如果我们对比其他技术,PC 从启蒙到普及用了36年,互联网用了20年,任何技术从基本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终用户才能见到可以被他们使用的终端产品。就 PC 来讲,是 IBM-PC 兼容机,就互联网而言,是 HTML。

区块链技术过早进入大众视线的原因与其离钱太近不无关系,此前的泡沫和热潮基本都是伴随着ICO、炒币产生的,而技术本身并没有被有效的关注,过去一年技术上的进步和迭代也是很有限的。而一个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中间会有大量的工作是需要由技术人员、技术爱好者去贡献的,围绕技术不断尝试、迭代产品才能出现可以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层产品。显然,区块链也要经过这样或长或短的过程。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2019年,是区块链回归技术社区的一年,没有任何技术是靠钱来催熟的,只有将权力重新还给Geek们,理想才会有未来。

Layer2 技术得到更多关注

Layer2 是从“链”到“应用”中间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类似于软件世界的中间件或是互联网世界的路由器。在业界全部视线都在公链之际,已经有不少团队关注于L2的开发与实践,并且已经有一些案例可以被看到了。

与公链相比,L2可以根据场景忽略一些复杂性,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TPS的耦合与提高交易、查询效率上来。如果没有L2,应用层都通过公链去发生交互显然会是一场灾难,而L2可能是应用爆发的关键要素。

出现基于 Algorand 共识协议的公链

区块链行业尝试了 PoW、PoS、DPoS 等很多共识协议,各种协议的优劣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了:PoW 的日趋中心化和能耗问题、PoS 的超级节点作恶问题、DPoS 的权贵化问题等不一而足。而 Algorand 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它的核心理念是将出块节点随机化,没有矿工也没有超级节点,所有用户都有机会被随机选中,参与新块的产生过程。

关于 Algorand,我也不是专家,研究的并不深,但看上去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向,补充了既有共识协议的缺陷,2019年,可能至少会有一个基于 Algorand 的公链上线。

出现第一批产品向应用

所谓DApps,在2018年几乎都是一些曲高和寡、不能被普通互联网用户参与的小众应用,而其中又以博彩、资金盘游戏为主,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DApps几乎不存在。

在2019年,这个状况很有可能得到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通过“链改”、“币改”这些“噱头”进入到区块链世界,把既有的互联网产品加入区块链概念做出一个面向用户的区块链产品是可以值得期待的事情。大胆预测一下,第一批产品向应用可能是与用户积分有关的。

这里不想具体谈“链改”,这是个相当大的话题,行业内还在摸索,但2019年,一定会出现某些应用范式让企业或项目先用起来。

中国内地失去区块链机会

不解释。

最后,大家都说2019年可能非常困难,市场、用户、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点我非常赞同,但同时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机会,如何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与讨论的。

但无论如何,我仍然不建议盲目进入区块链行业,这个领域太早期了,如果不是此前的市场泡沫,任何人都不会通过技术和产品赚到钱,而未来一年,我看这种态势也很难有大的改变。

当然,以上预测也可能都不对,坐等打脸。

春节期间可能就不写文章了,咱们年后见。

这篇文章的 PRESS.one 签名:https://press.one/file/v?s=b21747eb89da1e66f92e8ecc293f5310707328586cb489f119dc8aa1a8d27d498eca828917a508b0e36283b378cf7608bfc4fa37960639bdbe7b3da37c69e9871&h=a7bf5190b121130390eb99e745b583beeb05469f699ab45c2b27db9cae0debfe&a=c92cf9366ded9784b7d44f863c7486480f2b3857&f=P1&v=3

恢复了Blog的更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用来通知公众号用户Blog恢复更新的事情,同步于此

重新恢复了Blog的更新,原因有几个:

  1. 不想把写的东西都放在微信,毕竟,可能某天,这些文章就会不见,且再也找不到了;
  2. 搜索引擎搜索不到微信上的内容,其实不利于传播。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个传播渠道,而不是互联网的全部;
  3. 我不是微信和“龙哥”的信众,对愈发霸道的微信戒心越来越深;
  4. 对自己生产的内容质量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一些碎片化的短文和零散分享不适合写在公众号上,每天推送打扰大家怕是会被你们取关;

一些原则:

  1. 公众号还会更新;
  2. 公众号上更新的文章,都会同步到 Blog;
  3. Blog 上的文章,公众号上不一定会同步更新;
  4. Blog 没有备案,未来可能无法从中国大陆地区访问,但这并不重要;
  5. Blog 显然没有打赏功能,但会通过 PRESSone 的服务提供内容授权、交易的入口;

怎样访问Blog:

  1. 网址: https://blog.andie.im/  (显然,微信不能直接点击,请复制到浏览器)
  2. RSS订阅: https://feed.andie.im/
  3. 将来会提供用邮件接收更新的功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