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Podfest China见闻

这次终于有了成体系的互动设计,还为比较“社恐”的主播和听友们设计了一个轻社交的互动环节——集卡换礼物,让听友和主播有了一个“打个招呼”的由头。

其实如同所有线下活动一样,每次Podfest China大家最期待的是交流,而不是台上的演讲,这次做的真的不错。而台上环节的设计也少了很多说教,多了不少走心的分享。

这次还有一个趋势是Podfest China逐渐构成了一个播客线下的“Fest生态”,由于是很难得的可以聚集主播的机会,不少平台、机构都借着这个时间点,围绕活动区域做了不少自己的活动,比如日谈公园的《播客风起时》纪录片发布、苹果Podcasts的主播交流活动,也都纷纷选择了这两天在会场周围展开。

有点“中文播客火人节”的意思了。

在AI服务方面的一些尝试

说说最近在AI服务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吧,这事说来有点话长,本来是给声湃做的服务,但后来发现公开提供出来也不妨,然后发现公开提供出来似乎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就大概成了现在的格局。

首先是一个音频(视频)转文本的服务,这个服务不仅做了音频转文本,还做了对音频的预处理,保证录制质量较差的录音也可以被处理,比如说采访音频、会议时在远处录的音频等等。另外对转换出的内容做了角色标注、标点符号规整等操作,确保转出的内容的是可读的,且可以被其他应用直接使用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对内容做了摘要、要点提取之类的NLP处理,这个功能本来是用来给声湃的内容后台用的,利于用户快速的了解这期节目的要点、快速写成节目shownote,结果实践起来发现,很多人需要这样的功能来获取会议要点之类的信息(现在很多会议软件也在做这个功能)。同时这个服务也是支持多语言的,比如可以把英文的播客节目转成中文,并快速的了解节目里聊了什么。

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些转换的例子,并与现在市场上的服务做个对比: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L_XOyT7AIKc2DL027pkTuz6pP7yAfk3m/view?usp=share_link

肯定会有朋友有疑惑:这个看上去这个功能跟飞书妙记之类的差不多啊,你们做这个干啥?首先,区别可能会在于它是一个API,任何愿意在应用层加入这个功能的开发者,都可以方便的调用这个API来使用,而不用关心背后的细节。另外一个关键可能就是非常非常非常便宜,至于为什么便宜,就不得不提到在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做的另外一个服务:https://gpu4us.com

在尝试做AI相关开发的初期,我们经常困于显卡不够用的问题——倒不是因为我们要训练大模型,大多数时间只是希望做个开发验证,比如验证多机并行、集群化的服务时,一个开发机的显卡肯定就不够了,而租用云服务的GPU,或者现在一些GPU租用平台的GPU,不是贵,就是根本抢不到。

所以当时我们希望把大家的开发机连接起来,用某种形式来共享算力,而远程办公的缘故,大家的机器都不在一个物理地点,直接拿局域网连起来又有点麻烦,所以就开发了一个GPU的共享系统,把分布到大家家里的机器连起来,让大家可以在别人空闲时,利用别人家里的机器做一些测试。

后来我们发现,似乎这个服务可以商品化——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共享网络,加上大家家里的电脑,不就是一个更轻量级、更容易获得的GPU共享平台么?所以就有了gpu4us的雏形。

做这件事情有赖于我们早期的一些积累,首先是当年JooMe路由器项目的积累,当时为了连接分布在不同商家的路由器,帮助我们利用极低的带宽管理路由器,开发了一套分布式的系统。后来JooMe被鹏博士收购后,这个技术被移植到了大麦路由器上——当时这个路由器有将近百万级的在线数量。当然了,由于后来这个公司的内部一些原因,这个项目没有被真的被落实,包括在路由器里内置的TF卡也没有被利用,当时我们希望用这个TF卡做一个分布式CDN网络,就是今天的PCDN,但很可惜,当年还没人能理解这个东西的价值,所以也就搁置了,直到我离职这个技术也没有被开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用当时的一些想法,将其具体的开发出来,就是这个GPU共享网络的调度底层了,这些年的容器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开发、应用上的便利。

另外一个积累就是当年比特币矿场的经历了,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当年我跟李笑来弄了国内第一个比特币矿场,虽然当时技术不太成熟,特别是电力问题在北方不好解决,导致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做下去,但一些积累今天又被我用上了——怎么低成本的搭建一个计算集群,并且弹性的部署在任何便宜的地方。这个东西说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坑还是不少,但仍然有赖于之前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一些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让我们有了更便宜的算力资源。

而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gpu4us的服务了。我们希望综合利用我们自建的GPU集群,以及放置在用户家里的私有GPU的闲时资源,建立一个堪用的GPU网络——虽然它的可用性不足以让你做大模型的训练,但是开发、基本应用、推理的工作是可以被很好完成的,而且成本非常低。这也是文章开始说的音频转文本服务为什么会做到非常便宜的答案。

AI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情,但是我们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更多开发、应用测试的资源给大家,让每个人、每个用到GPU算力的服务都有便宜的GPU可以随时用起来,低成本的尝试一些可能性。

所以,欢迎大家多提建议,服务陆续在上线中。

创业的A面和B面

我总是习惯性的复盘当前的创业状态是在A面还是B面,所谓A面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做一件事情,让大家可以获益。而B面则是做一些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2000年开始创业似乎一直坚持这样的循环: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做B面,来积累一些大家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而市场机会变多时,则考虑在A面做一些具体的项目,此时在B面认识到的朋友们,正好可以作为项目冷启动的种子用户。

2018年时,我们在做一个开发者相关的服务项目,彼时线下技术大会很多,办一次大会能收到的赞助费、企业推广费用还算比较可观,但是在年底时明显看到了颓势——经济真的不好了,大家开始收紧预算,办活动能获得的收入在降低。而我们也开始考虑进入B面,这时就有了津津乐道播客,而我们也选择“逃离”北京,2019年撤回创业和生活成本都较低的天津。没想到的是,原本准备苟到2020年再回到A面的计划,被随之而来的疫情给干掉了。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国内似乎没有什么创业的机会和可能性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原地作战,除了内容分享外,做了中文播客世界唯一一个内容托管平台声湃、建立了一些行业数据上的标准,帮助不少播客解决了以前平台不屑于帮他们解决的技术和数据的问题。但其实我们也很清楚,尽管播客被冠以各种差异化的内容特点、价值(实际上也存在),但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播客变成下一个B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届时声湃这个项目大概率会不可避免的要么苟活,要么出海。

时间来到2023,AI的突然破圈好像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A面的火苗又冒了出来。我们尝试围绕帮助播客行业解决问题,做了几个简单的AI项目,居然还找到了一些大体量的客户,并且卖了出去。所以要不要回到A面,做些具体的项目,是最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播客时期我们积累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团队,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还是品牌和产品,都有特别棒的伙伴能跟我们在一起,听闻我正在打算做点事情,第二天就收到了来自IPIP.net的服务器和显卡、来自群晖的机架式存储方案、还有听友帮我们张罗的各种开源方案和代码。似乎潜台词都是:你别做播客儿了(对,这里有北京话里表示不屑的儿化音),“正经”干点事儿吧赶紧的。

所以让我再纠结最后两天假期,下周跟大家聊聊一些新项目的想法吧。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个项目不会特意面向内地市场和用户来做了。

而我坚信播客仍然是目前简中内容领域最有价值的内容没有之一,所以新的项目不会跟正在做的播客有什么冲突,更多可能是互补的作用。还是相信播客可能是简中里面唯一的内容净土,希望别再被所谓平台、流量思维嚯嚯完蛋了,哪怕声湃的努力可能只是唐吉可德大战风车而已。

胡同里的录音间

把北京胡同里一间破平房改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录音间,我们尽力了。

因为北京的录音间一直非常紧缺,很多录音因为场地的原因经常会推迟甚至取消,特别是有嘉宾的节目,因为两边时间都没法确定,所以变得非常难约。从去年开始,就在北京物色一个录音场地,因为预算有限,所以找到交通方便、又能在预算方面控制住的场地在北京真的是挺难的。后来壮游者的YANG找到了一个地方,在法源寺历史街区的胡同里,湖广会馆的对面,一间平房,虽然条件有限,但看上去作为录音间完全够用了。

所以我们请倪爽给做了一下装修设计,最终确定了以简单、实用原则为主,最大程度确保舒适性和录音效果的方案。

附上效果图,因为疫情会晚一点交付,期待下最终效果,这个录音间届时也会在我们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情况下,提供给其他在北京的播客来使用,欢迎来玩。

Podfest China 2021 见闻

又是一年Podfest,好像已经连续参加三届了,与注重听友与主播互动的北京播客节相比,Podfest则更侧重于行业的分析与展望。2021是个微妙的年头,过去一年播客经历了一个小浪潮,但也在年底开始展露出了一些颓势:很多播客在“七个月定律”作用下逐渐停更,而在年初挥舞着大旗进入播客领域的大厂们,似乎也悄无声息了,停止运营的蜻蜓群岛、被整顿的百度随音、已经看不到运营痕迹的快手皮艇,都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定律:播客与资本、流量毫无关系,钱和流量都没法让这个“行业”壮大起来,获得如其他媒介形式一样的关注和流量。

所以今年的Podfest其实很受关注,主播们都希望在这里得到一个答案:接下来,播客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由几个行业圆桌来组成,具体都聊了什么,相信大家在各处都能找到,就不一一介绍了,只给出我认为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

  • 开场第一个圆桌有鲁豫和梁文道,从媒体人、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播客,恍惚中感觉像是穿越到了10年前的凤凰卫视,在看他们的录制现场,说的啥其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唯一有印象的是鲁豫提到自己是播客的重度听众,而且是用小宇宙来听,给小宇宙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 喜剧专场可能是唯一一个毫无尿点的环节了,与其说是行业分享,不如说是一场单口喜剧专辑,印象深刻的是教主的那句话:一万个停更播客托起了我们这个头部播客(大概意思),做播客,应该坚持更新下去,这点深以为然。
  • 商业专场讨论了播客的商业可能性,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位嘉宾也没有给出啥更新的观点,而他们的商业背景背后,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缺位,也成了我眼里全场可能唯一的槽点。

在我看来,整场最佳应该还是小宇宙的分享,产品负责人(最近的Title是CEO)kyth给大家讲了小宇宙最近一年做的事情:小宇宙Studio和播客名片,前者给主播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播客制作工具,类似是一个在线版本的Audition,但只保留了小宇宙认为播客作者最常用的功能,而播客名片则是一个可以方便主播推广、分享自己节目的入口,可以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更适合的地方。这两个功能确实解决了一些肉眼可见的痛点,但在我看来也有一些还需要斟酌和优化的地方。诸如,小宇宙Studio的在线形式是否真的能提高编辑节目的效率,毕竟一个小时的多轨录音文件就要几个G,先传到线上的工具上,再做编辑,是否会影响工作效率。更广泛意义上,现代音频制作工具,提供的更多的是工程能力,而不是剪辑能力,这样的在线工具如何在工程角度给主播、播客团队提供协作、共创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分享音频让嘉宾来听和写批语),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挑战,目前我们还没见到类似的产品能搞定这些事情,更进一步,如果只是提供了“在线剪辑”能力,那这个产品留住用户的门槛在哪里呢?当然就产品本身而言,我觉得确实满足了不少主播的基本需求,而会不会被大家普遍用起来乃至产生粘性,恐怕还要做更多事情。我们也注意到喜马拉雅等播客平台也在做类似的工具,可问题是,播客内容的创作门槛,真的是在编辑工具上么?

而播客名片,其实可以理解成一个播客的Landing页,主播可以通过设置,在这个页面上展示播客的更多收听方式、精选三期“入坑”节目来吸引新听众关注播客,进而通过导流到小宇宙的注册页面来试图留住用户。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什么难度,但本质却是在考验团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是对内容的世界观。小宇宙认为,内容应该完全属于创作者,这个点上我是非常赞同和敬佩的。在这个内容观框架下,才可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把节目在其他平台的收听方式,乃至主播的公众号等联系方式都放上去,而不怕用户和内容“流失”到其他平台。这可能是定义播客下一场的里程碑:真正从平台、客户端的角度确立了主播对节目的所有权和播客的开放、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看似是个Landing Page,但其意义可能是非常深远的。当然这个功能也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是否可以让主播跟踪流量来源,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工作,比如能不能优化用户留存的流程,现在引导注册小宇宙的流程还是太长了,如果用户在中途关掉这个分享页面,就意味着“失联”,换句话说,这个转化漏斗还是存在太“细”的节点,在体验层面可能还要做更多优化才行。

本届最惨仍然是喜马拉雅,虽然是大会的赞助商,但毫无意外的几乎被每场分享的嘉宾吐槽他们的产品观和运营上的各种问题,甚至快要成了一个“梗”。

播客从无到有,兜兜转转折腾了快10年了,而今天,大家关注的仍旧是“怎么赚钱”、“怎么获得用户”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难受的事情,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样的“慢”节奏才造就了播客今天独有的用户群体和比起那些流量网红更有意思的主播和内容。感谢Podfest来整合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让创作者们又一次理解了这样的不同,比起精心策划的嘉宾和分享,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北京环球影城初体验

老高的公司八周年庆祝活动放在了环球影城(良心壕老板),工作日蹭老高的福利终于去了一趟。

怎么说呢,环球放在北京确实影响了很多户外项目。整体体验下来,与好莱坞总店比,有不少项目做了升级,比如火种源争夺战和禁忌之旅都做了加长。哈利波特园区的灯光秀不如总店的好看,敷衍了一些。而外籍演员的中文水平是硬伤,在魔杖商店几次忍不住想要他干脆说英文算了…

另外,周边都很难看,环球的中文字体居然就!是!黑!体!成功抑制了消费欲望 。。。

工作日人很少,基本不用排队,每个项目足够刷两次,更多体验和吐槽有机会放在播客节目里说吧…

好久没参加线下的技术大会了

想来可能是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今年在“1024”扎堆办技术大会的企业和机构实在是太多了,身边几乎每位开发者朋友都在抱怨实在分身乏术。在华为的开发者大会声网RTE 2021中间,选择了声网的大会,原因有几个:

  • 声网是津津乐道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现场做一个播客的开放麦和录音,这恐怕是国内技术会议上的首创
  • 我们自己开发的播客系统也用到了很多声网的技术,所以也非常好奇他们在这条赛道上能做出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

说起来上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大会还是在疫情前,这也是我在疫情后第一次跑来凑热闹,加上津津乐道和编码人声的录音工作,其实真正的分享session也没有来得及听太多,不过好在会有视频回放,可能还会回去看看回放啥的。尽管走马观花,顺带还得兼顾播客的录音工作,但两天下来,给我的整体印象是:

  • 比起以前的机构主导,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主导技术会议、亲自下场办会,在线下与开发者建立联系,而不仅仅依赖于参与第三方的技术会议
  • 尽管直播、视频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仍然不能替代线下的交流和面对面带来的真实感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播客和基于音频的内容创作了

这次录了两期播客,一期偏重于闲聊,以开放麦的形式与听众一起讨论程序员刻板印象外的那些爱好、生活感悟。而另外一期更加硬核,聊了聊编程语言的发展史。两期节目都有大咖来参与,暂时卖个关子,节目更新时欢迎大家来听。

最后,感谢RODE赞助的现场录音设备。

blog恢复了

因为andie.im这个域名一直没备案,又不想折腾海外服务器,所以之前选用的方案是在一台海外的服务器上打个tunnel,连回我家的机房,把blog的文件都放在家里的服务器上来提供访问。这样的好处是维护、发布都是本地操作,没有任何的延迟,但问题是依赖于网络的稳定性,当海外主机回国的速度慢了之后,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导致这个blog好久没法正常访问到。

晚上跟小白聊了下各个服务商提供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发现还不错,所以在腾讯云买了一个,加上宝塔面板,很容易的把站点恢复了,希望这次不会再有啥问题了。

另外就是,我的同名公众号“乱槽之癫”已经改名为“声湃”,主要希望通过公众号跟大家交流一些最近做播客的心得,而不仅是个人分享,而个人分享,以后会放在这个blog上为主了。

逛了逛滨海CBD

对,就是那个叫于家堡的,传说中的“鬼城”,我的感觉是:

1、倒没有外界说的鬼城那么玄,人流量还是不小的,而且今天是假日。

2、基础设施没问题、配套商业高大上、交通条件好、环境一流、生活成本比北京低。

3、然而成事的基础是人,没人来还是没法解决问题,而人才凭什么来滨海,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4、靠政策扶持,补贴房租只能换来一堆投机的企业,除了消耗,解决不了问题。正经公司不会只考虑政策的。

5、把北京的企业接过来,提供更低的机会成本也许是条路,但谁敢第一个吃螃蟹呢?

6、机会有,但挑战更大。

「利器x播客」给津津乐道播客做了个专访

这件事从开始计划,写稿子,到最后发布用了2个月的时间,几乎说清楚了我们做播客的目的和价值。最近我也打算写篇文章,深入聊聊播客这种陪伴型内容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到底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感谢「利器x播客」的同学们,点击这个链接就能看到这个专访: https://liqixpodcast.typlog.com/li-qi-xbo-ke-fang-tan-006-bo-ke-bu-ying-gai-shi-77b023a2